建設世界一流海軍院校,呼喚一流教學科研人才。為擴大選才范圍,延攬更多志愿服務國防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海軍工程大學啟動2021年招錄博士研究生文職人員遴選工作。獻身國防事業,成就人生夢想!海軍工程大學“孔雀藍”方陣期待你的加入!
一、學校簡介
海軍工程大學是一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工程與管理、技術與指揮相結合,覆蓋多學科門類、包含多層次培養的軍事高等學府,是軍隊重點建設院校和軍隊重要的教學科研基地,先后被評為軍隊“2110工程”整體條件建設先進院校、全軍教學優秀單位、學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院校、科學發展觀教學先進院校和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大學形成了以工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軍事學四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綜合化學科環境。目前,學校有2個全國重點學科、2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研發中心,6個軍隊重點實驗室,1個海軍重點實驗室,2個湖北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軍隊重點建設學科專業;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開設34個本科專業,覆蓋了海軍絕大部分專業領域。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電氣工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10%,船舶與海洋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學科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30%。
大學以建設世界一流海軍院校、培育一流海軍人才為建設目標,以培養合格的海軍建設者和未來領導者為育人追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嚴謹、求實、拼搏、創新”的校風,為部隊輸送了10多萬名高素質軍事人才,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國將軍、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海軍軍官的搖籃”。先后涌現出了“獻身海軍事業的模范干部”張達伍、“抗洪搶險英雄潛水分隊”、“衡陽搶險英雄群體”、“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全國道德模范”官東等先進典型。
大學積極實施大科研戰略,形成了集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工程實現、服務保障為一體的科研體系。近年來,有677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電力集成創新團隊”獲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團隊獎,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57項,獲獎等級和數量居全軍院校前列、海軍院校之首。
大學始終堅持以教員為辦學之本,突出尊師重教、開放學術民主、激勵教學創新,學?,F有教授、副教授等高職教員近500名,建成了一支以院士名師為龍頭、學科帶頭人為中堅、中青年骨干為基礎,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合理,政治、軍事、業務素質過硬的師資隊伍?,F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偉明、何琳、全國模范教師陳少昌、全國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康穎、電力系統電磁兼容創新研究群體等一批拔尖人才和團隊,有8人次進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5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1人入選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6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4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0人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獲“求是獎”。
大學現有6個轄區,占地總面積2411畝,主校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校園樹木蔥蘢、碧草如茵、環境優雅、景色秀麗,是教書育人的理想園地。
二、遴選專業
序號 |
需求專業 |
從事工作 |
備注 |
1 |
數學 |
從事數學及應用數學的教學、科研工作 |
|
2 |
聲學 |
從事物理類相關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3 |
原子與分子物理 |
從事物理類相關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4 |
光學工程 |
從事物理類相關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5 |
力學 |
從事流體力學教學、科研工作 |
|
6 |
力學 |
從事工程力學教學、科研工作 |
|
7 |
工程熱物理 |
從事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等教學、科研工作 |
|
8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從事艦用燃氣輪機教學、科研工作 |
|
9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從事船舶操縱、船舶裝置與系統等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10 |
機械工程 |
從事機械工程教學科研工作 |
|
11 |
機械電子工程 |
從事機械工程、機電一體化教學科研工作 |
|
12 |
輪機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 |
從事船舶輪機工程教學科研及實驗室管理工作 |
|
13 |
電子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
從事DSP控制、信號采集與處理方面的軟件研發工作;DSP控制、信號采集等國產化替代研發和技術工作 |
|
14 |
軟件工程 |
從事嵌入式軟件和應用軟件智能化算法、國產化替代研發工作;參與軟件研發過程的管理工作 |
|
15 |
信號與信息處理 |
信號與系統、數字信號處理相關專業工作 |
|
16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從事船舶動力設備隔振領域的主動、半主動控制技術研究工作 |
|
17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通信工程教學科研工作 |
|
18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通信工程教學科研工作 |
|
19 |
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電路與系統 |
從事通信與信息系統教學、科研工作 |
|
20 |
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
從事雷達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 |
|
21 |
船舶與海洋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 |
從事水聲工程領域教學、科研工作 |
|
2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
從事智能信息系統教學、科研工作 |
|
23 |
電子對抗 |
從事電子對抗教學科研工作 |
|
24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數學、統計學 |
從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裝備仿真技術、軍事大數據等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
|
25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從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PCB設計、FPGA數字系統設計、電子測量技術等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26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從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PCB設計、FPGA數字系統設計、電子測量技術等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27 |
無線電物理 |
從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高頻電子線路、PCB設計、FPGA數字系統設計、電子測量技術等課程教學、科研工作 |
|
28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統計信號處理、干涉合成孔徑成像和水聲通信教學、科研工作 |
|
29 |
水聲工程 |
統計信號處理、干涉合成孔徑成像和水聲通信教學、科研工作 |
|
30 |
信息對抗技術 |
從事雷達、電子對抗等教學、科研工作 |
|
31 |
信息對抗 |
從事電子對抗方向教學、科研以及電子對抗相關系統維護與開發工作 |
|
32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從事電子對抗方向教學、科研以及電子對抗相關系統維護與開發工作 |
|
33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 |
從事電子對抗方向教學、科研以及電子對抗相關系統維護與開發工作 |
|
34 |
信號處理 |
對抗雷達光電等領域科研 |
|
35 |
電氣工程、機械電子工程 |
從事電氣工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
限男性 |
36 |
電氣工程 |
從事電力傳動、電氣設備等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 |
|
37 |
電氣工程 |
從事艦船電磁信息測量、電力電子、儲能電源、信息處理等領域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
|
38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從事艦船電磁信息微弱傳感、精密測量、儀器儀表、信號處理等領域相關科研與教學工作 |
|
39 |
電氣工程 |
從事艦船電氣工程領域電力電子、儲能電源、信息處理等方面相關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
|
40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
從事電工基礎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
|
41 |
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 |
從事導航技術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
|
42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從事導航技術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
|
43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
從事導航技術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
|
44 |
檢測技術及自動化裝置 |
從事人工智能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
|
45 |
電氣工程及自動化 |
從事電氣設備監測與控制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 |
|
46 |
電氣工程 |
從事軍用電氣工程相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
|
47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 |
從事船舶工程教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教學、艦船結構評估教學、教學科研工作 |
|
48 |
物理海洋學 |
從事軍事海洋學教學、科研工作 |
|
49 |
核能科學與工程 |
從事反應堆物理教學、科研工作 |
|
5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從事水中兵器制導、水下通信教學科研工作 |
|
51 |
水聲工程 |
從事水聲工程、水聲對抗教學、科研工作 |
|
52 |
機械工程 |
從事水中兵器發動機、動力推進裝置教學、科研工作 |
|
53 |
導航、制導與控制 |
從事水中兵器控制與導航教學、科研工作 |
|
54 |
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兵器科學與技術 |
從事水下無人航行器,水中兵器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55 |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 |
從事水下無人航行器,水中兵器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56 |
流體力學 |
從事水下無人航行器,水中兵器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57 |
光學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
光電類課程教學、科研 |
|
58 |
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從事導彈發動機教學、科研工作 |
|
59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從事導彈陣地管理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
|
60 |
控制科學與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
從事導彈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61 |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從事導彈雷達教學、科研 |
|
62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
從事裝備試驗教學、科研工作 |
|
63 |
兵器科學與技術(博士期間研究方向為信息感知與控制技術或智能探測與控制技術) |
從事引信教學、科研 |
|
64 |
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
從事信息感知與處理方面教學、科研工作 |
|
65 |
網絡空間安全 |
從事網絡空間安全相關教學科研工作 |
|
66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從事信息安全、密碼理論與應用教學科研工作 |
|
67 |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 |
從事模擬訓練器材、軍用仿真軟件開發及教學 |
|
68 |
運籌學與控制論、應用數學 |
從事軍事運籌學、目標工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 |
|
69 |
系統工程 |
從事軍事裝備領域教學科研工作 |
|
70 |
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 |
從事質量管理、采購與供應鏈等方向的教學科研工作 |
|
71 |
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
從事經濟管理類教學科研工作 |
限男性 |
72 |
計算機應用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
從事軍隊裝備經濟業務軟件研發與相關技術研究工作 |
限男性 |
73 |
哲學 |
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科研工作 |
|
74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科研工作 |
|
75 |
中國語言文學 |
從事大學語文的教學、科研工作 |
|
三、報名條件
報名人員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政治條件。符合《軍隊聘用文職人員政治考核工作規定》明確的政治條件。
(二)學歷條件。“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畢業博士研究生,且第一學歷為“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全日制本科,基礎教學崗位和急需緊缺人才第一學歷可適當放寬為一本以上院校全日制本科。海外知名高校和國內知名科研院所畢業生不受“985工程”或“211工程”院校畢業限制。報考人員為應屆畢業生的,取得學歷學位截止時間為2021年12月31日。
(三)身體條件。符合《軍隊聘用文職人員體格檢查通用標準(試行)》規定的標準條件。
(四)年齡條件。年齡不超過45周歲(1975年2月以后出生)。
四、遴選程序
(一)遴選申請。2021年1月10日前,采取遞交應聘材料(網上投遞材料)的方式進行。
(二)遴選考核。由用人單位對遞交報名材料人員進行資格審核和綜合考核。
(三)確定對象。根據各單位考核結果研究確定遴選對象。
(四)公開招考。2021年全軍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啟動后,遴選對象需通過軍隊人才網報考相關崗位,學校匯總審核報上級審批后,可以免筆試直接參加面試。面試、體檢及政治考核和綜合考察均合格的遴選對象,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
(五)辦理入職。遴選對象通過公開招考全部考核,確定為學校2021年文職人員擬聘對象的,待上級批復后辦理入職手續。
五、職業規劃
大學文職人員確立了逐級晉升崗位等級和級別的成長路徑,建立了初、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晉升體系,形成了完備的學歷和職業能力提升培訓體系,具有良好的成長平臺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六、福利待遇
文職人員福利待遇以現役軍官為參照,工資水平與現役軍官基本相當,總體上工資水平高于地方同類人員。
工資待遇:軍隊建立統一的文職人員工資制度,工資構成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等,試用期6個月,應屆畢業博士生試用期月工資約8500元,試用期滿后月工資約11000元。同時,根據承擔的教學任務和參與的科研項目,按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享受課時費(現行標準是高職60元/課時,中職50元/課時,初職40元/課時)、科研崗位等級津貼(現行標準正高3000元/月,副高2500元/月,中職2000元/月,初職1000元/月)、科研績效津貼(按照科研項目研究經費數額的一定比例核發,科研項目組成員和科研管理人員均可享受)。
住房保障:文職人員住房實行社會化、貨幣化保障政策,住房公積金、住房補貼和房租補貼參照現役軍官政策確定的標準執行。符合規定條件的人員,軍隊可增發住房補助。
社會保險:用人單位及其文職人員按照規定參加所在地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參照國家工作人員的最高標準和比例繳納。文職人員在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的基礎上,軍隊給予醫療補助。參加軍隊所在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軍隊為文職人員建立職業年金。
福利撫恤:文職人員按照現役干部的享受范圍、條件和標準,執行防暑降溫費、子女保育教育費、夫妻兩地分居費等福利待遇制度。探親休假、交通補助、健康體檢和子女入托等,按照軍隊有關規定執行。學校擁有1所幼兒園,是省級和軍隊示范幼兒園,文職人員子女可以享受優質學前教育。參加軍事訓練、非戰爭軍事行動和作戰支援保障任務期間的醫療保障,實行軍隊免費醫療。文職人員的傷亡撫恤,按照國家工作人員有關規定執行。
七、報名方式
意向報考人員請將申請材料PDF掃描版發送至大學統一郵箱:hjgcdxwzzp@163.com。
所需材料:①身份證;②個人簡歷;③畢業證、學位證(全部學歷的);④學信網學歷、學位在線認證報告(全部學歷的);⑤在校期間取得的各類獎勵證書;⑥發表學術論文、科研成果等證明材料;⑦尚未畢業的提供在校學習證明。以上材料提供彩色電子版,按順序掃描成一個PDF,按照“姓名-專業-崗位序號-高校人才網”的方式命名,例如“張三-數學-01-高校人才網”,統一發到指定的郵箱。
待全軍2021年公開招考文職人員工作啟動后,我校對確定為學校遴選對象人員統一通知,遴選對象登陸軍隊人才網(網址http://www.81rc.mil.cn),關注海軍工程大學文職人員公開招考崗位計劃,填報報名信息。
聯系人:付干事
聯系單位:海軍工程大學政治工作處
聯系電話:027-65460242(工作日8:00-12:00;15:00-17:30)
可掃描以下大學招考咨詢釘釘號或大學微信公眾號二維碼了解更多招聘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