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5年,又一次回到科研圣地做起了世界上最單純的工作——學術研究,忙碌而充實。
感謝恩師給我機會和平臺,提筆前想談一下自己對碩士和博士學習的感悟,希望對想以科研為終身工作的你有所啟發。
做科研猶如趕班車,第一趟列車晚點,后面就會趟趟晚點。何況江山輩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強,而在同行的競爭中誰能盡快跑到前面找到立足點,誰就是在今后占據優勢資源的人。
所以在我看來,最占據優勢的求學之路是碩士和博士從事同樣或者相近的科研方向,這樣博士畢業找到一個稍加可以的平臺就可以在碩博的基礎上接著深入研究,申請基金,要知道申請任何的基金和科研項目都是需要前期研究基礎的。
如果說碩士和博士期間研究方向零散而沒有延伸性,博士畢業后找到科研單位工作,重新開始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那么工作的前2年甚至于3年是需要重新做鋪墊的,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博士從事博士后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幫你重新確定研究方向,而這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對于男生而言至關重要。
除了研究方向的延續性,科研早期做出成績也至關重要,做科研不是得過且過,而是需要做到優秀,否則付出了同等的精力而收獲了碌碌無為,因為學生時期申請獎學金、工作后申請基金項目都是要看前期學術成績的。
做科研這件事也是男女有別的,從國自然青年基金對年齡的要求就能看出來,男不超過35歲,女不超過40歲。
因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同時肩負著生育和養育孩子的責任,在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上相比于男士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部分女性在科研上會稍有落后。
作為一個普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深感難以平衡工作與家庭,面對男同事007、或者說8117的工作自律性,女性如何在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時還能內外兼修、做一個合格的妻子或者母親,我想說只能盡力去平衡。
而女性科研工作者也不必因為自己在工作上的落后就否定自己,自己在家庭生活上為祖國培養下一代的貢獻甚至于大于你自己做好科研本身,更何況女性科研工作者解決的是兩代人的就業和生存,你的和你的下一代的,所以不必因為工作上的落后而全盤否定自己。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的價值,好好生活。
古人云,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對科技從業者而言,18-25歲就好好享受大學生活、全力以赴學習、不必擔憂未來(因為以那時的格局根本考慮不到未來的問題,而未來遠比你想象的要精彩)、盡可能嘗試不同的人生方向;
25-30歲,應該是初入職場、認清自我、重新定位的過程;
30-40歲就是明確目標,沉淀積累打基礎的過程,而40-50歲就是事業基礎穩固、工作出成績、同時有余力豐盈生活的時候,而50-65歲事業如日中天、開始享受生活。
博士畢業后我陸陸續續換了兩份工作,一份是外企的,另一份是科研院所的,跨度很大,因而自己在每一份工作的適應基本都花了6個月時間才基本理順,前6個月基本都花精力在追趕同行或者說去勝任自己的工作。
因此,頻繁的換工作對一個人的成長是不利的。在我工作的校園里,22:00了很多科研大樓有90%的燈光都是亮著的,每一個實驗室的里都有很多個為自己夢想打拼的的年輕人,不是在奮筆疾書寫科研論文、就是在操作儀器做實驗、或者在討論課題,我每每都為此而感動。
年輕時的我們身強力壯、思維敏捷,就應該去奮斗,這樣年邁之時才能在事業和家庭上游刃有余,而不至于后悔年輕時候沒有好好努力,想要在50歲時以30歲的精力重新開啟事業。
特別喜歡在“樊登讀書會”上聽到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因此,生活過成什么樣子都是我們選擇的,而你想過什么樣的生活也是可以去選擇的。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fx_roFNWOY0Ziy7MZHtH9A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校人才網官方微信(微信號:Gaoxiaojob)。
Copyright © 2007-2021 高校人才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信息:粵ICP備13048400號-2 粵公網安備:44010602004138號
客戶咨詢電話:020-85611139 QQ:2881224205 郵箱:info@gaoxiaojob.com
高校人才網——國內訪問量、信息量領先的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平臺